要讲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宗室最“疯狂”,那非元朝莫属,绝对能名列前三。
别的王朝都想办法限制宗室的权力,元朝倒挺反其道而行,不仅让爵位可以一代传一代,还给宗王们配备兵马,虽然不管民政,可军权握在手里,照样能把朝廷折腾得天翻地覆。
元朝的制度宽严程度,那是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,简直令人震惊。
元朝的基础就是成吉思汗打下的大蒙古国,作为游牧民族的政权,这帮人一直延续着“分家产”的老规矩。
成吉思汗把自己征服的土地分给了儿子和兄弟,把领地划成了西道诸王兀鲁思和东道诸王兀鲁思两大块。
术赤、察合台、窝阔台、阔列坚这四兄弟被封在大营西侧,成为了西道的诸王。
铁木哥斡赤斤、拙赤合撤儿、别里古台这些兄弟侄子,以及侄子按赤台的,也都分到了大营的东边,成了东道的诸王。
遵循游牧民族“幼子守灶”的规矩,拖雷接管了成吉思汗的营地,负责本部的势力。这些被封为宗王的人,到了自己的领地,那简直就是“土皇帝”似的,横着走了。
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任命官员、收取税赋、征调兵力,老百姓不仅得缴纳给中央朝廷,还得向宗王们送贡物,这就叫做“国赋”和“王赋”。
根据《元史·太祖本纪》记载,太祖将诸子分别安排负责四个方向:术赤负责西域,察合台管辖中亚,窝阔台掌管河西,而拖雷则守卫着漠北的旧地。
宗王们甚至还能在自己的封地里任命千户,结合起来就成了个小势力团体,简直算得上是自己的“小国”了。
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,凭靠他那威望,可把局势掌握得妥妥贴贴。
只要他一走了事,局面就乱成一锅粥,西边那几位儿子,术赤和察合台啥的,慢慢就不听他的调遣,后来干脆各自建起了汗国,各玩各的。
术赤连朝觐都不按时去,大汗的诏令也不遵守,简直像个独立的王国一样,把自己摆得挺大。
不过话说回来,成吉思汗的版图实在太广,从东到西跨越了几千里,那会儿交通和管理能力有限,很多地方都是季节性空旷的无人区,分给儿子兄弟们各自打理,虽然有分裂的迹象,但总归还是挂着黄金家族的旗子,在当时看也算是个权衡之策吧。
据《元朝秘史》第242节记载,“东道诸王”包括斡赤斤、合撒儿、别里古台等人;而“西道诸王”则指术赤、察合台、窝阔台等人。
窝阔台一上位,蒙古就源源不断向南推进,占领了大批汉地。
蒙古贵族依旧沿袭以前的习俗,把俘虏的人放在自己手里随意安排,还继续封赏千户、划定封地。
归降的汉人世侯也跟着学着样子,结果百姓只认诸侯不认朝廷,这让窝阔台挺烦心的。
还好耶律楚材出了个主意,推行了“五户丝制度”。
就这么说吧,规定每两户人家得交一斤丝给朝廷,五户再交一斤给宗王和贵戚,这样一来,就能防止宗王把百姓当成私产随意掠夺。
同时,在原金朝的统治地区设立中州断事官,由蒙古大汗和宗王共同任命官员共同治理,主要是想借此收回部分行政权力。
据《元史·耶律楚材传》记载,楚材建议推行“‘五户丝制’”,规定每五户中有两户须交一斤丝给官府,而五户中的另一斤丝则分给诸王。
这个点子挺不错,可是真做起来挺难的。宗王们早已习惯在封地里随心所欲,不怎么理会新制度,依旧按老规矩自己任命税官、官员,五户丝制度基本就变成了摆设。
到了忽必烈那会儿,分封制的问题越发突出,经济被折腾得很厉害。
忽必烈能登基做皇帝,可少不了宗王们的帮衬,一方面得保证他们的好处,另一方面又得加强皇上的权威,这两头总是难以兼顾。
起初,忽必烈只能循序渐进,在原有的分封制度上稍作改动,摸索出了一套新的封爵体系。
元朝划分封爵为八个等级,皇族和蒙古贵族可被封为王爵(宗室属于亲王,远支宗亲和贵族则是郡王),其他人最多只能封到国公,且只有蒙古贵族的爵位才有食邑,汉人封到国公以下的爵位基本上就是个荣誉名号。
元朝把宗王的爵位分成六个等级,印章的材质和样式也是多种多样,比如金印配兽钮、螭钮、驼钮,还有银印配龟钮。
王爵的等级一共六等,主要根据亲疏关系和庶嫡身份来划分,有的封号会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名字,有的则是食邑或者路州的名称。
地位的高低是靠印章来区分的,最高的是金印兽钮,接下来的依次是金印螭钮、金印驼钮等等,而最低的等级则是银印龟钮。
在经济方面,忽必烈还对五户丝食邑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,把赋税分配的细节都搞得更明确了。
他还制定了规矩,亲王不能驻守食邑,也不能干涉食邑的管理,更别说封授蒙古千户和封地,主要是想把宗王和地方的联系cut得更紧一点。
规矩是规矩,可是真拿到手,操作起来可就另一码事了。
忽必烈刚登基那阵子,四面八方的势力都在拼命角逐,他得先把皇位巩固下来。
为了防备那些不太听话的西道诸王,忽必烈都把自己的儿子们派出去守卫重要地点。1266年,封第四子那木罕为北平王(后来改叫晋王),让他去守卫漠北;到了1272年,又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,后来改成秦王。
据《元史·忽哥赤传》记载:“云南王忽哥赤被都元帅宝合丁毒害。”
这些皇子宗王在地方上掌握着军政大权,挺有自主权,其实和成吉思汗当年分封的方式,基本上没啥两样。
南宋灭亡之后,元朝在江南推行宗王制度,搞出了江南户钞制,给宗王分配土地和民户作为食邑,一万户要交一百锭钞作为贡品。
毕竟元朝是个中央集权的王朝,和那些自主性挺强的宗王们之间矛盾也逐渐加深。
宗王们的势头太猛,不光让朝廷压力山大,内部也是乱得不行。
忽哥赤遭遇暗杀,木罕在前线被擒,忙哥剌的王妃甚至试图刺杀王相赵炳。
忽必烈这才明白,得得压制宗王的势力才行。
虽然元朝是蒙古人打下的江山,但要提防汉人的动向。地方官的行政权可以交给他们打理,可军队的大事,可不能随便松懈。
因此,忽必烈削减了宗王的实际权力,派流官负责地方事务,可军队的指挥权还是交给宗王,宗王手里的部队也由中央调度。
就这样,元朝那独特的宗王出镇制度逐渐成型啦。
这个制度吧,简单说,就是宗王的爵位可以传几代,但他们只有封地没治权,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军事镇守。这种安排一方面符合元朝的集权需求,另一方面还能靠宗王来防范汉人、压制叛乱。
不过,伴随而来的也有不少麻烦。
掌握兵权的宗王们野心不断壮大,皇位之争也接连不断。
尤其是漠北的晋王,他身为漠北诸王的领导者,掌握着各地军队,势力也逐渐变得更强了。
他的宅邸金光耀眼,四周围绕着高高的城垣,城墙上旗帜飘扬,显出他的威风与实力。
自忽必烈以后,许多元朝皇帝都是从守卫漠北的宗王中挑选出来的,皇位更替频繁,局势也变得乱七八糟。
宫中内外,阴谋诡计层出不穷,刀光剑影之中,血雨腥风不断,但换个角度说,无论宗室之间怎么争斗,皇位始终由忽必烈的后代继承,真是“肉烂在锅里”。
家族内部的争斗虽激烈,但皇位始终没有从他们手中滑走,表面上看像是维系了一份稳定,实则也埋下了不少隐患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无论宗室怎么争夺,皇位一直都是忽必烈的后代在传承,这不就称得上“肉烂在锅里”么?
明太祖把自己的儿子封为塞王,给予兵权,但是不插手治理民事,就像元朝宗王出镇那样的旧规儿。
朱元璋建明之后,照着元朝的做法,把儿子们封为“塞王”驻守边疆,掌握兵权,行政由朝廷管着,心想着自家的亲戚比外人更靠谱一些。
他一去世,建文帝立马就动手削藩,燕王朱棣趁机发动靖难之役,夺了皇位以后,又把塞王搬到内地,彻底打乱了朱元璋当初的安排。
元朝的宗室制度起初比较宽松,采取分封的方式,经过几次调整和改革,最终演变成宗王出镇的体制。
貌似在集中和分散权力之间找到了个平衡点,其实暗藏着未来皇位斗争的隐患。
爵位的世袭,加上镇藩不受限于藩镇掌控,再加上人人手握兵马,这种既特殊又比较放松的制度,一方面确保了元朝的统治稳固,另一方面却也暗藏着皇权动摇的隐患。说白了,这样的安排,既是维系王朝的秘密武器,也成为内部动荡的导火索。在元朝宗室制度的逐步演变中,这点儿小事儿折射出不少戏剧性的变化。
#百度带货夏令营#
淘配网-网上炒股配资开户-线上开户的证券公司-配资技巧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